我是1985留学来美,2年后,4岁的女儿来美国与父母团聚。由于社会环境与受教育背景的巨大差异,以及中西文化、理念的不同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家长与孩子之间发生了诸多的冲突,迷茫与无奈。
在不断地冲撞、探索、学习与修正自己的过程中,我逐渐明白了,父母不是天生的教育者,孩子也不完全是被教育者。跟孩子一起学习,一起成长才是一条可行的成功之路。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,使我和孩子一起从幼稚走向成熟。
【网络配图:图源canva】
三十年后的2018年9月,女儿登上了第70届艾美奖的领奖台。当她用手机传回获奖的消息时,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骄傲。因为,编剧这个行业一直被认为是:白人的世界,男人的世界。而我女儿不仅是女人,还是个少数族裔,能获此奖实属不易。
回想与女儿一起成长的过程,她从一棵小苗长成大树,我也从一个无所适从的母亲学习和成长了很多。下面就与大家分享几个和女儿共同成长的小故事。
女儿上大学选的专业是纯艺术,我们知道这是一条不太容易的路,但理智告诉我,我必须尊重她的选择。如果选错了,以后可以转专业,但如果我帮她选错了,我没有机会纠正这个错误。我只是告诉她,选这个专业前途有二:1)成为著名的艺术家,2)挂在墙上当相片看——不吃不喝。女儿回答说:“妈妈,我这辈子都不会没饭吃,这一点我非常自信。”我说:“那就好,你朝着最好的目标努力,有心里准备接受最坏的结果。”
女儿去了UCLA的ART School ,很快三年就毕业了。她告诉我,她不想画画了,想做编剧。我听了只是告诉她,我们没有能力帮助她,只能靠她自己了。就这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,她做了各种尝试,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的门道。
直到有一天,一个朋友告诉她,Nickelodeon公司每年面向社会招一至两名编剧,她才有了方向。经过了两次剧本,四次面试,她成为数千应征者中被录取的两人之一。
在Nickelodeons工作了5年之后,她突然辞职,成为自由职业者。我当时非常不解,问她:“这是你当时最想去的公司,为什么又离开这个即喜欢又稳定的工作?”她回答我,如果我继续下去,我在业界就是一个写卡通的编剧,真人剧就不会找我了。而且,我是绘画专业,又会写剧本,今后我要做制片人。我鼓励她,你既然这么有理想就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吧。
她应邀给梦工厂写过电影剧本,给《星球大战》的导演,乔治·卢卡斯写过剧本,几年前,进了《瑞克和莫蒂》剧组。这个剧热播后有众多粉丝。当他们知道导演请了几位新编剧,其中有女性,还有亚裔时,发出了愤怒的声音,进而演变成个人攻击。
我看到一些报道后,有些担心。于是,约女儿一起吃个午餐,聊一聊。当我问她对那些无理取闹如何回应的时候,女儿非常冷静的说:“我一个都没回应。”我很吃惊,问她为什么。她说:“我很忙,我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,没有时间理会这些。”我听了竖起大拇指。
接着,她又用调侃的口气说:“小时候教育他们是他父母的事,长大了是社会的事,我干嘛免费教育他们呀。”我听了非常欣慰,女儿已经成熟到如此理性,我完全不用操心了。
最后,我想说的是:做一个爱孩子的父母是天性,做一个理智的父母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,而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将是我们后半生的课题。
--后记---
作者王维民女士是我在洛杉矶的朋友,她一直很慷慨地分享她成功培养女儿的经验,之前的和本文的分享,都让我这个三个孩子的父亲受益匪浅,我想也可以让阅读到本文的所有父母都能有所启发。
回想过去,思考当下,我确实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,有许多时候没有平等地对待他们,而他们的一些发言,也常常令我深思和有所启发。如何与孩子们一起成长,确实可以让我好好考虑怎么在日常中落实。
特别是我们这些主要为了孩子教育而移民的家庭,如何在新的环境中,新的体系里,利用好所获得的资源,陪伴引导孩子的成长,值得我们的深思。再次感谢王维民女士的真情分享,让天下更多的父母们收益。